第二节 著书立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吴起
  •   吴起经过长期的努力,把西河郡治理得有条不紊,人民安居乐业,边境太平。他自己的生活也渐渐地安定了下来,不用再一天到晚率领着将士们在剑丛箭雨中冲 锋了。此时的吴起可以说是官高爵显,算是实现了当年离开故乡卫国时对老母亲许下的誓言。照理说也该好好地休息休息,享受一下太平盛世的快乐了。可吴起偏偏 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对西河的改革取得成功之后,他上又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自己著书立说。原来,吴起一直想将自己长年的战斗经验写成一本兵书,以供后 人参考,可是连年不断的征战和繁重的公务使他一直未能如愿。现在有空了,吴起便着手写作了。吴起写的这本兵书就是后来闻名于海内外的《吴子》。

       吴起在书上,对战争的起源,从社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是世界上对战争起源的最早分析。他认为:引起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为了争名,二是为了夺 利,三是因为有长期的仇怨,四是因为发生内乱,五是因为遭受了饥荒。当然,这种分析,今天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在当时却是"世界先进水平"。吴起还将战争 分为五种:为了禁除暴虐、挽救危亡发动战争的,称之为义兵;自恃兵多将广、国力强盛而恃强凌弱、侵犯别国的,称之为强兵;因为一时的愤怨,而一怒之下发动 战争的,称之为刚兵;背弃礼义,为贪图私利而发动战争的,称之为暴兵;在国内民众疲惫不堪、厌战情绪极强的情况下发动战争的,称之为逆兵。同时,吴起还指 出,这五种战争取胜的方法是:对义兵必须用礼制服它,对强兵则要谦让,刚兵用言辞感化,而对付暴兵就需要诡诈,对付逆兵则需使用权变。通过这些,我们不难 看出,吴起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有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

      吴起经过了许多场战争,他亲眼见了战火给民众带来的痛苦,所以他认为发动战争要 非常慎重。正如《孙子兵法》开篇头一句话说的那样:"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以不察。"吴起认为国内的意志不统一,不能出兵;军队的 内部不够团结就不能够上阵;临阵时行动不够协调统一,就不能够作战;而战斗时战斗动作不协调,就不能够取胜。因此,贤明的君主要管理好他的民众,在各方面 搞好团结,才能发动战争。这一理论,今天想来也的确有一些道理。同时吴起还指出了穷兵黩武的危害性。他在《吴子》中是这么说的:"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 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就是说一味地使用武力,只会招至国家的灭亡。

      吴起的战略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而他的战术思想更是为古今军事家所称道,有些至今还为军事界所遵循。

       吴起在《吴子》中提出了向敌军发动进攻的四个条件:一是,当敌军在狂风严寒的天气长途行军,昼夜兼程,还需砍木造筏过河的时候;二是,当敌军在盛夏炎热 的天气,休息与行动没有节制的时候;三是,当敌军是被驱使长途行军,硬要其走很远的路程的时候;四是,当敌军长期留驻在外,粮食已经吃完,百姓怨恨,怪异 不断发生,将领又制止不了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立即向敌军发动进攻,不必迟疑。相反的,在敌国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且国富民强;国君和国家的官吏爱 护民众和士卒,普遍地施加恩惠等情况下,要避免与敌军作战。这些理论都是吴起多年征战的经验之谈,有些现在还有着它的使用价值。

      另 外,吴起对战争的其他条件也作了一些论述,像关于战马的饲养、马病的治疗、战车的维护等。而最有价值的是对战争中地形地势的分析和天气对战争影响的分析。 《吴子》中是这样讲的:两座大山间的谷口叫做"天灶",是危险的地方,不能在这里扎营;而高山的山顶称为"头",也是死地,军队不能驻守在那里。而临战 时要观测风的方向,顺风进攻,逆风则坚守阵地……

      除此之外,在《吴子》中,还讲了如何搞军事技术的普及,和对军队的管理。在军队管理 方面,充分体现了吴起的"法治"思想。吴起讲对士卒要采取重赏重罚——前进杀敌立功,受重赏,不遵守命令、临阵退却,就要重罚。此外对士兵还要讲信义,这 样才能取胜。这些很显然是法家的理论。

      正是因为《吴子》对战争做了系统的分析,使得历代的军事家和统治阶级对其倍加重视。宋朝时把《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等七部军事理论著作合在一起称为《武经七书》,成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作为将领们的行动指南。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吴子》中的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有一部分理论不够科学,也有一些是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吴子》对后来的军事家的积极影响及它的现实意义还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在编写《吴子》的同时,吴起还重新对《左氏春秋》进行了研究。《左氏春秋》一书是左丘明草创的。但左丘明是个盲人,他没有能够全部完成。左丘明将草创的 《左氏春秋》传授给了曾申。吴起当年在鲁国跟随曾申学习儒学时就学习了《左氏春秋》。吴起虽然不完全同意儒家学说,但却很喜欢读《左氏春秋》。这是因为 《左氏春秋》中记载了不少的战例和大量历史事件,吴起从中悟出了许多治军、治国的道理。吴起在自己研究之余,又开始向自己的儿子吴期和几个好学的部下传授 《左氏春秋》。部下在学习中觉得《左氏春秋》还需要补充和整理,便建议吴起来完成此书。于是吴起便在部下的帮助下,对《左氏春秋》进行了整理和补充,使它 的内容更为充实,并完成了此书的编撰,为后人又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正当吴起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魏国的千秋大业进行新的规划、设计时,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快马来报,魏文侯病重,请他立刻回朝。吴起没有怠慢,他迅速将西河郡军政事务向手下作了安排,然后带了必要的随从和送信的使臣越过黄河,快马向东疾驰。

       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魏文侯的病床前,文侯已气息奄奄。国君夫人和李悝等重要文武大臣,都守候在文侯的床前。文侯见吴起进来,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他想挣 扎着坐起来,然而身体支撑不住。李悝和吴起等人劝他躺下。他轻轻地拉着李悝和吴起的手,断断续续地说:"由于你们大家的全力辅佐,魏国有了今天这样的霸 业。我本想励精图治,再创辉煌,统一中原,现在看来不行了。"停了一会儿,他接着说:"我死后,太子年幼,你们几个老臣要好好辅佐幼主,将魏国刚刚起步的 各项改革推向深化,我想你们不会辜负我的期望。"说罢,文侯轻轻地闭上眼睛,放心地去了。国君夫人、幼主、文武大臣等禁不住号啕大哭。吴起尤其悲痛万分。 明主去世,幼主还能像文侯那样重用自己吗?

    分享到: